金鼎配资 注定的灭亡:张献忠死后,大西军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给玩死的?_孙可望_李定国_将军
张献忠起义之后,他收养了四个义子,分别是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和艾能奇。这四人随着张献忠征战南北,屡立战功,名声赫赫,因而被誉为“大西四将军”。
1646年8月,张献忠带领大西军从四川北上,准备抗清。然而,他在西充凤凰山遭遇了清军的猛烈进攻,战斗异常激烈。最终,张献忠在混乱中被清军将领豪格射杀。张献忠的死让大西军面临巨大的危机,然而四将军挺身而出,他们迅速整顿残部,带领几万士兵连夜行进数百里,成功突破了清军的封锁线,最终脱险。
四将军带领大西军进入贵州后,迅速稳定了局势,贵州西部的各郡纷纷投降,大西军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安身之地。四将军随即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未来的战略。孙可望提出进军广东,一旦局势不利就撤入海上,而李定国则主张与南明联合,恢复大明江山。李定国如此主张的原因,源自张献忠临终前的遗言,他曾告诫他们:“明朝三百年正统,天意必不绝亡,我死,尔急归明,毋为不义。”李定国与张献忠有着深厚的情谊,因此他决定继承张献忠的遗志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孙可望心思全在保命上,对于复兴大明并无兴趣。在激烈的争论后,孙可望勉强答应与李定国联手抗清。与此同时,大西军的消息传到了云南。当时,云南正在经历沙定洲叛乱,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,副将龙在田急需外援。龙在田曾与张献忠有过合作,四将军与他也有着较深的交情。于是,龙在田主动联系四将军,表示如果大西军进军云南,便能迅速平定沙定洲的叛乱。四将军经过慎重考虑,决定进入云南协助平乱。
1647年4月,大西军进入昆明,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。四将军与沐天波联手,共同宣布恢复大明天下。8月,四将军在昆明自立为王,孙可望称“平东王”,李定国称“安西王”,刘文秀称“抚南王”,艾能奇称“定北王”。四人推举孙可望为主,并开始着手平定沙定洲之乱。
然而,战斗中艾能奇在沙场上英勇牺牲,其部队由孙可望接管,四将军变成了三将军。沙定洲之乱彻底平定后,三将军对云南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和改革,使得云南短短两年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乐土。大西军也因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,迅速扩张,甚至形成了强大的象队。
随着大西军在云南的扩张,孙可望带领军队进入贵州,李定国则留守云南,刘文秀则开进四川,成功夺取了川南地区。然而,南明政权却在不断衰退。1646年11月,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帝,建立了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——永历政权。永历帝继位后,与绍武帝发生冲突,最终南明大部分地区在清军进攻下沦陷,永历帝被迫四处逃亡。
尽管孙可望最初并不打算理会永历帝,但李定国主张为了恢复大明,应该联合南明抗清。最终,孙可望勉强同意接纳永历帝,并打算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权力。1652年,清军进攻广西,永历帝逃至贵州,孙可望将其软禁在安龙所,并以秦王自居,实际上在暗中对永历帝进行操控。此时,大西军与南明的合作形势初步形成。
然而,这一联合并未带来预期的胜利。随着抗清形势的加剧,清廷派遣孔有德和吴三桂分别进攻贵州和四川。形势愈加严峻,李定国率军分别进攻湖南和四川,取得了显著的战果,尤其是在湖南,他带领八万大军和15头大象,重创清军,迫使清军退回广西。李定国的名声一时如日中天,成为南明抗清的领军人物。
但与此同时,孙可望心生嫉妒,暗中对李定国进行打压。由于李定国军功显赫,孙可望开始恐惧自己在大西军中的地位会受到威胁。此时的孙可望,心中充满了野心和不安,他迫不及待地想取而代之,甚至开始为自己的篡位做准备。最终,在1653年2月,李定国被迫面对孙可望的背叛。
随着孙可望的背叛,南明与大西军的联合日益松动。1653年3月,孙可望拒绝派兵援助李定国,导致李定国的战斗力大大削弱。在李定国向他求援时,孙可望不仅不予回应,还故意破坏他的一切退路。李定国不得不带着仅剩的几千人撤退,最终失去了与永历帝的联系。
最终,孙可望的过度野心导致了大西军和南明的双重覆灭。孙可望在自己的权力欲望驱使下,导致了大西军的内部分裂,最终被清廷收编,成为了清朝的走狗。而李定国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最终却因为内部分裂未能迎来最后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贝盈策略 齐峰新材:7月7日融资买入945.98万元,融资融券余额5.34亿元
- 下一篇:没有了